父母才是真正的老师,家长应意识到自身应有的角色定位,在婴儿发展中发挥最大作用。那么家长们在早教机构能对婴儿认知方法、婴儿认知发展特点、影响婴儿认知发展的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将会有一个系统的把握。3到6岁的孩子还没有真正进入学校,此时的孩子处于学前期,这个时候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于孩子..
父母才是真正的老师,家长应意识到自身应有的角色定位,在婴儿发展中发挥最大作用。那么家长们在早教机构能对婴儿认知方法、婴儿认知发展特点、影响婴儿认知发展的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将会有一个系统的把握。 3到6岁的孩子还没有真正进入学校,此时的孩子处于学前期,这个时候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于孩子的社会性、性格品质、思维认知等发展具有重要性。因此孩子的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以及人格品质的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它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的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在学龄阶段很难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这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有着直接的关系。 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社会性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人格的发展、社会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以及国外著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结果均表明,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使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使儿童容易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浅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2)(二)相关范文
|
| |
上一篇:我抓好工作计划落实的策略分析 | 下一篇:父母教育对孩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
点击查看关于 学前教育 重要性 的相关范文题目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