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从年龄结构来看,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各年龄组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四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各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构成情况基本接近。从性别结构看,大部分省份农村留守男童的数量多于女童。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性别比为114:75。作为中国当代社会中的低社会经济地位而数量规模又如此庞大的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又多是隔代抚养,大多不能给予恰当的教育。留守儿童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的偏离和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一大社会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
1、亲情关怀缺失
在中国农村,经济水平普遍都不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水平却是在不断提高,因此许多父母不得不外出工作而将孩子留在家中。一般的家庭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把小孩带到城市中抚养,但是许多城市教育政策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形成了壁垒,这使得农民工父母们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才能使子女们正常入学。对于大部分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民工来说,将孩子留在家中也成了最好的解决办法。未成年人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正需要父母的关爱,呵护和指导。他们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导致爱的严重缺失。许多孩子一年才与父母见几次面,甚至许多孩子几年才能和父母相聚一次,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甚少,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情感饥饿”,因此产生自卑、冷漠的心理和偏激的性格。
2、心理问题骤增
未成年人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生理方面发展迅速,心理方面也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还不成熟,极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与父母双方都在家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学习、人际关系、自信心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是爷爷奶奶等,他们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大多数是文盲,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不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要么过于淡漠,要么过于溺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容易使他们形成孤僻或偏激的性格。由于监护人与孩子生活时代的不同,思想观念存在显著的差异。老人们总是以他们陈旧的思想观念来“教育”孩子,孩子们对于这种教育往往不太乐于接受。未成年人的身心并未完全发育,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制能力都比较差。留守儿童不能得到父母的有效指导、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甚至成为“问题少年”。
3、学习兴趣减低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时间在外工作,监护人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教育之责。监护人又多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们自身文化程度大多不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是文盲,他们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他们绝大部分在监护孩子的同时还忙于农活,对孩子的学习根本无暇顾及,他们只能照顾到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起居方面,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根本就无从解决。久而久之,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兴趣也会渐渐减少。以前,“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普遍盛行,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现在也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能赚钱就行。很多孩子只读到初中文档,有的初中还没文档就中途辍学去打工,他们自己也觉得许多人在外面打工赚的钱比农村“知识分子”还要多,认为读不读书无所谓,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从整体来看,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学生。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段时期内对学习变得有些消沉,上课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得也不是很好;另一方面是持续性的学习成绩只能维持原有水平,不少人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指导。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远在外地,与孩子的交流太少。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对孩子的心理状况不太了解,也体会不到孩子的情感需求。而且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缺乏沟通,亲子关系很有可能会变得淡漠。由于家庭关系的失谐,留守儿童很难从父母那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留守儿童很难产生安全感,获得良好的自我感受和情感体验,容易变得自私、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在道德观念上很难有正确的认识。人的社会生活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从家庭环境中开始的。留守子女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弱化了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减弱,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祖辈或其他亲戚。祖辈由于生长环境与孩子们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往往存在这很大的误区。
2、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特殊场所,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之责,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但是现实状况却是留守儿童心理和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中国人口基数较大,而教育资源配置却严重不足,许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是有心无力。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严重缺乏联系和沟通,许多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一无所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效应。缺少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庭教育中脱节所带来的消耗,教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出现的学习、心理等问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对策的探讨
1、家长承担起教子之责,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与孩子的长时间分离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和情感方面普遍关心不够。还有许多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也不是很高。在他们看来,孩子的学习、思想应该由老师去教育,自己只要在金钱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就行。事实上,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到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父母而言,即使是在外务工,也应该时时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于他们的关爱。家长应该努力去改变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意识到在教育子女方面自己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平时应该多于孩子进行沟通,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与情感需求。
2、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由于许多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关爱与教育,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因此,推行寄宿制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它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留守儿童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走读的话,很多学生家里离学校距离较远,沿途的游戏厅、网吧常常会成为学生们所青睐的场所,实行寄宿制的封闭式管理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也能得到保障。学校制定科学、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这样他们可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学习习惯。寄宿制的生活都是集体生活,留守儿童通过这种集体生活,在与人交往等方面也能获得良好的发展。不仅如此,学校应该积极开展系列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定期开展思想教育的讲座,让学生接受到积极向上的思想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是我国农村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表现,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导致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仍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现象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因此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问题,提高思想认识,让社会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