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增收渠道少
表4 对众坪村调查样本2006年村民增收渠道的民意调查
渠道
比例 加大种植 养殖 经商 外出打工 暂无想法
比例(%) 8.33% 25% 0% 0% 66.67%
资料来源:2007年8月对众坪村12户农户调查所得的调查数据。
调查显示,南盛镇约80%村民认为目前最稳定的收入就是种植柑桔,这一收入基本支撑整个家庭的开支。除此,是否还有其它增收途径呢?上表显示:66.67%的农户暂时没有想过其它方法增加自己的收入。收入来源单一,增收渠道缺乏。如何开辟农民收入新的来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众坪村经济发展中的一项主要任务。
4.3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较高
表5 对众坪村调查样本2006年影响收入状况的民意调查
项 目 文化水平低 缺乏增收途径 信息来源少 投入成本高 其他
比例(%) 4.35 17.39 13.04 39.13 26.09
资料来源:2007年8月对众坪村12户农户调查所得的调查数据。
柑桔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柑桔产量关系着农民的收入,怎样提高产量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调查发现,农民认为影响柑桔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科技,39.13%的农户认为影响他们收入提高的最主要因素是投入成本高。受访农户大都希望扩大种植,但资金缺乏,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大,使得他们只能在原生产线上停留。种植沙糖桔的前期投入很大,这对于已经富起来的农民来说当然不成问题,对那些收入较低的家庭来说,没有前期投入的资金,后面也无法快速增加收入。
4.4 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表6 对众坪村调查样本2006年加入合作组织的民意调查
情况 是否加入合作经济组织
是 33.33%
否 66.67%
资料来源:2007年8月对众坪村12户农户调查所得的调查数据。
众坪村受访农户中,只有1/3加入了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属于分散的小农户,基本上没有参加龙头企业和专业的合作经济组织。有个别参加的农户表示,对他们的作用不大。分散经营是绝对地位,农村产业化还没有发展起来。
据调查,众坪村村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的原因有如下:首先,合作经济组织的个数少,单一。在调查中村民反映出所知道的合作经济组织就只有南盛镇柑桔协会,对是否存在其他的合作组织几乎没有了解。其次,合作经济组织的效用不高,难以带来实惠。有少部分村民反映加入柑桔协会每年能增加一定的收入,但有的村民也反映自身本交了会费,是柑桔协会的会员,但协会很少甚至从来都没有给自己带来好处,还有大部分的村民不是会员,但他们根本没有参与的意愿,觉得自身种植沙糖桔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还反映加入协会也不能提供很有效的信息,没有很大用处。第三,合作组织的内在结构与运行方式的明确性不高。村民对柑桔协会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表明农户自身存在问题的同时协会的运作透明度也有待加强。
4.5 市场信息不畅
主要表现在农村市场信息不灵,交易方式落后,柑桔产品销售流通网络仍未健全,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种植户与外界合作力度不足,众坪村农户销售柑桔的方式都是自行销售,每年到了收获期,外面的个体商贩就会来到村里收购,有小部分农户则作为一个中介,将村民的柑桔收集起来,再转给预先联系好的商户,从中赚取中介费,他们称其为代购,但是这种方式还是少数的,这就出现了阶段性农户都出售产品,从而压低了收购价格,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经验不足。
4.6 农民没有进一步挖掘沙糖桔创收潜力的意识
根据调查得知,目前南盛镇(包括众坪村)农民因为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沿袭而来的种植沙糖桔的习惯,生产出来的沙糖桔不愁卖,只要能生产出来就有销路,所以农民只知道多开垦山林,生产更多的沙糖桔去卖,没有把精力放在如何进一步提高沙糖桔的品质,提高沙糖桔的附加值,能使有限的土地能带来更多的收入。当问及农户,假如柑桔销路不畅有何方法时,大多数觉得无计可施,说明农户的危机意识薄弱。
5 建议
5.1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应突出抓好建设农产品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利益机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几个关键环节。
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稳定运行。家庭经营的农户作为社会机体的功能完备的细胞,具有自调节、自组织的功能。它是理性的,从关心自家利益出发,根据自然环境、市场供求及动植物的生长特点等进行全盘考虑,综合经营,及时做出生产、加工、销售、储存的决策,在经营中不但可以较好地用市场交换的办法协调外部经济关系,而且在外部环境恶劣,难以协调时,通过自身的调整,对自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来回避或化解面临的各种经营困难和市场风险,在使自家的生产经营稳定的同时,也使产业化的经营系统稳定运营。[7]
5.2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积极培育农民经济组织,从组织制度上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增加了市场风险,减少了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要研究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个比较好的形式是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形式,它可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经营和技术问题,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所需要的服务,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减少利益损失,避免造成农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可以解决农户在市场竞争中难以解决的劣势问题,增加农民交易过程中的讨价还价地位,有组织的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以便保护农民自身利益。农民各种经济组织行为都可大幅度的提升农民增收的能力和速度。目前实践中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自愿组合型、龙头带动型、中介服务型、产业协作型、农工商一体型、专业协会型等多种形式。[8]结合众坪村的特点,在形式上可以形成较为密切的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也可以发展柑桔技术协作组织。
5.3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民收入的科技含量。[9]农业科技创新是强化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支撑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出路,可以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职能部门联合,利用举办科技培训班、培养科技示范户、开发新技术等形式,加快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应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从而带动大批农民掌握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首先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为农村培养大量的农业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初级教育。只有保证让农民子女受教育,向贫困地区提供教育资助,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差距。[10]
农民本身的素质不高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科教兴农可以理解为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1]人力资本投资决定了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一般来说,信息的获取途径主要是图书和各种媒体,农民获取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他自身的知识存量和与外界接触的程度,取决于当地科技文化投入所形成的人文环境。信息资源的获取有利于降低农民生存的机会成本,增加经营和劳动收入。
5.4 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鼓励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可以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商品化运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扩大农民收入来源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策。
2006年众坪村农户户均收入约为4万元,而近年户均有近1人外出打工,给每户带来约0.73万元收入,这样来看,在众坪村,外出打工不如在家种植。该村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将外出工作的经验和先进的理念带回家乡,或从事规模化生产,或开办各种服务或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也就是说,让农村那些隐蔽性失业的劳动力能够充分就业,提高边际生产力,但不一定非要转移到城里去就业,要在农村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依靠二、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实现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5.5 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
如何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12]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信息传递途径的落后直接加大了农产品经营者的风险。2006年,众坪村的电脑拥有率为0,农民的网络知识和电脑操作水平欠缺,对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手段了解很少。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该村可以采取“政府牵头、各方配合、市场运作、电信实施”的原则,积极整合资源,让电脑进入农家,让农民了解网络知识,搭建农村信息化平台。
6 结论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13]在新形势下促进农民增收,任务艰巨而繁重。影响和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诸多,既有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本身的问题,也有政府政策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局限于农业、农村、农民内部,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纳入到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加以考虑,把增加农民收入和产业格局调整相联系,把促进非农就业和加速城镇化步伐相结合,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解决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众坪村农民增收经验有其借鉴意义,虽然各项事业的发展尚不够成熟,需在以后发展中不断完善。增加农民收入,各地区要立足于本地实际和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政府部门要更好地了解农民需要,转变政府职能, 创造良好的公共行政环境,制订优惠政策,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参 考 文 献
[1] 鲜祖德.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1):161.
[2] 王迅. 农民增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 安徽:蚌埠党校学报,2007(1):26.
[3] 云浮市信息产业局,广东省柑桔专业镇—云安县南盛镇简介[EB/OL].http://www.yunan.gov.cn/models/deptmodels/list8.jsp?columnid=1333
[4] 潘星. 农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J]. 当代经济, 2004,(12):73.
[5]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9.
[6] 李国祥. 新农村建设: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带来机遇[J]. 中国乡镇企业, 2007,(03):35.
[7] 王厚俊.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97.
[8] 谭玉清.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 2007,(01):24.
[9] 柯炳生. 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若干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05,(01):28.
[10] 郭国锋,刘孟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探究[J]. 经济问题, 2007,(02):85.
[11] 杨守玉. 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02):133.
[12]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01-31.
[13] 李潇. 现阶段农民增收问题探析[D]. 武汉大学,2005:24.
[14] 潘丽. 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深层原因分析[D]. 中央民族大学, 2007.
Abstract: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peasant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related to improvement in their living standards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rural areas,but also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related to the healthy operation of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Based on the Zhongping Village of Nansheng Township the income of farmers, the concrete circumstances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will be promoted to be the inadequacies of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actual people mak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Village, effectively rais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and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speeding up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Zhongping Village, farmers' incom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