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应收账款存在的风险
二、分析应收账款风险形成的原因
三、应对应收账款风险的措施
四、结论
内 容 摘 要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断扩大,应收账款数额也在大幅上升,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应收账款现状分析,阐述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原因,提出企业应收账款风险防范的一些措施。
浅析应收账款风险及防范
一、我国应收账款存在的风险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企业在销售商(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业务时应向购货方式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期限在一个营业周期内的货款及代垫款项。
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应收账款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产销的统一体,企业一方面想借助于它来促进销售,扩大销售收入,增强竞争能力,同时又希望尽量避免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而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坏账损失等弊端。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一对立又统一的问题,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我国目前的应收账款的现状就是三角债务太多了,而大部分的企业还是停留在等着收账的阶段,没有一种主动的防范意识,就好像“靠天吃饭”一样,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希望好运能伴随自己,千万不能碰到赖账的。虽然有一部分企业有一些防范管理的措施,那也只是一种形式,根本没有进行积极有效的实施。这样侥幸想法完全是一厢情愿,既然有赊账,就不可能没有坏账损失,大量存在的三角债务更是坏账产生的温床,就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的应收账款的现状,企业一定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
(一)对往来客户的资信状况缺乏科学的分析与评估,导致坏账风险的发生
企业对往来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估是从源头上扼制应收账款增加和形成坏账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扩大销售,打开市场,必然要采取一定的赊销业务。但在赊销前没有对客户做出选择,对客户的信誉程度、支付货款能力、财务状况等缺乏必要的科学分析和评估,不能针对不同的往来客户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平均收款期延长,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加,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条容易断裂。企业也陷入“三角债”中难以自拔,更谈不上增加效益了。资金占用数额的增大,必然使坏账损失发生的概率增大。
(二)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应收账款长期滞留
企业财务部门在对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制度不全,账目不清,长期不与客户对账和沟通。一旦遇到客户发生人员或名称变更等情况,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追讨欠款,而且长期账目不清,易形成欠款超过诉讼时限,使企业利益得不到法律保护,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也有一些企业对讨账人员缺乏管理,让一些素质不高的人钻了空子,使收回的资金长期滞留在个人手里,致使企业资金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
(三)经营目的的不明确,使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资金机会成本损失
现代制度使企业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经营权。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和引导机制,容易造成企业经营目的多样化。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的经营目的表现为片面追求高收入、高利润,过分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从而损害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在这种经营理念驱动下,企业会不考虑赊销商品所占用的资金时间价值,也无视应收账款带来的机会成本,即应收账款作为一项短期资金占用,丧失了该部分资金投入于证券市场及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收入;其次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即企业为管理应收账款所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费用,应收账款账簿的记录费用,收账过程开支的差旅费、通讯费、人工工资、诉讼费以及其他费用。盲目扩大商业信用,大量赊销,从而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不灵。
(四)应收账款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使企业存在着潜亏或损失
由于我国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发生的当前赊销全部记入当期营业收入中,因此,账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现金能如期流入企业。因此,企业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虚增企业的账面利润, 而因应收账款发生的坏账损失则增大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从而夸大经营成果。
二、分析应收账款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企业信用政策不健全,缺乏风险意识
客户的信用风险是客户不良信用对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目前我们授予客户的信用是在主观决策控制下运作的, 缺乏有效的信用决策体系; 企业没有统一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和客户授信制度, 企业对客户的信用档案不完整, 信用决策和信用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这就可能会造成由于我们盲目地提供信用政策, 从而导致应收账款风险的产生。
客户缺乏诚信是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外在原因。客户缺乏诚信有多种表现形式, 有的客户特别是有的个体户, 既无资金又无场地也无办公场所, 实际上就是皮包公司, 他们本来就无营销能力, 完全是靠诈骗来发财, 这类情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而逐步丧失生存空间; 有的企业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 靠赊进货物勉强生存, 维持企业短暂的寿命; 有的企业虽有偿债能力, 但拒不支付货款、长期赖账, 过了追诉时效, 供货方起诉都无门; 有的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就埋下伏笔, 给供货方设下圈套, 到时不是借故找货物的质量问题赖账, 就是在合同上抠字眼, 找漏洞不给钱; 有的企业甚至骗足了钱之后, 偷偷转移资金, 宣布破产, 让供货方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 等等。而一些企业经营者片面追求高收入、高利润,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争夺销售客户和推销更多的产品,在事先未对客户资信作调查,未对风险进行评估的情况下,盲目赊销,使其不能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加大了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
(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企业的经营财务意识淡薄,财务管理方法落后,使企业缺乏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企业没有严格的赊销审批程序,赊销手续不完善,职责不明,激励机制不合理;发货流程控制不严,对账不及时等,这些都会导致应收账款出现风险。
(三)市场竞争因素,使企业盲目赊销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扩大销售。赊销作为企业扩大销售的主要手段,它除了能够向客户提供所需的商品外,还在一定时期内向客户提供资金。货币信用政策使其获得了竞争上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应收账款风险。赊销本身是有风险的,这种赊销风险就是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形成的原因. 赊销的风险,相信每个企业都有或大或小的经验和教训。赊销实际上就是将企业产品转化为现金的时间跨度拉长,企业资金周转放慢,经营成本加大。由于时间跨度拉长,发生坏账的机率增多,企业不能收回账款的风险也就越大,时间越长,风险就越大。
三、应对应收账款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对赊销客户的资信应进行调查,即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咨询,掌握客户的社会信用、信誉及其他相关信息或通过网络查阅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或与客户的其他往来单位交换信用资料或通过银行了解客户信用情况,这样通过外部评价,可客观地了解客户的商业信用。为了避免损失可将应收账款改为应收票据,因其具有更强的追索权,到期前可怜背书转让或贴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坏账损失的风险;或在订立合同时,要求客户提供赊欠担保,或订立合同时签订附带条件,尽量减少企业的坏账损失。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加强对生产部门的管理,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并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明确赊销审批的制度和责任,建立赊销逐级审批制度,落实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岗位责任,明确职责分工,经常对就收账款进行追踪分析;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做好基础记录、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掌握用户超出信用期限的债务、考察坏账损失率等;及时对账并建立年度清查制度,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三)赊销的防范管理
既然已经赊账了,那么重要的就是如何使坏账降到最低的程度。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来降低坏账的发生几率。
(1)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生存发展,往往会凭印象及经验就随意的赊账,如果客户在经营中发生了困难,应收账款的回收难度将加大,所以要从源头上来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一是尽量减少应收账款的发生;二是要有明确的分工,财务部门负责定期的应收账款统计和发确认函;三是责任一定要明确,做到谁赊销谁负责;四是要不定期了解客户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防止对方因为突然变故或者市场变化导致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五是对赊销的业务要及时的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企业在应收账款的控制时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有效的进行全过程的控制。
(2)使用赊账保险。企业为了避免在提供赊销时遭受坏账损失,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信用险。虽然我国保险公司目前还没有开展这项业务,但可以肯定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这项业务一定会开展并壮大起来的。投保的时候一定要平衡坏账损失和投保的金额之间的大小。投保费用太大就得不偿失了。
(3) 融通和变现应收账款。企业为了尽快的收回账款,可以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银行或其他融资公司低借或出售。
(4)债务重组来盘活资金。客户有时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在此情况下,若客户遇到是暂时困难,企业应帮其渡过难关,以便收回账款。
四、结论
应收账款是商品流通和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具有不可避免性。同时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企业追求利润与面对风险是不可分离的,因而任何漠视和试图逃避风险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唯有居安思危,加强风险防范才是规避风险、养活企业损失的根本途径和首要措施。
参 考 文 献
[1]郜林平等.刍议应收账款风险控制[J].商场现代化,2007,(19)
[2]王志红.浅析应收账款的管理[J].经济师,2007,(01)
[3]岳世美.论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及防范[J].企业家天地,2007,(02)
[4]孙涛.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J].辽宁经济,2006,(04)
[5] 杨建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策略[J].会计之友(中),2007(02)
[6] 李长银.浅谈报表项目_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6(10)
[7]王云.浅谈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山东审计,2003,(06)
[8]周健.浅析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J].经济师,2007,(03)
[9]李春.浅析应收账款风险及防范[J].中国西部科技,2007,(01)
[10] 崔琳.如何降低应收账款风险[J].会计之友(中),2007,(01)
[11]陈怀远.依靠完善的信用政策规避企业应收账款风险[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2)
[12]朱培林.降低施工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1).
[13]王新燕,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与规避[J].现代企业,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