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币自由兑换不宜过快的原因..………………………………(3)
(一)受自身实力所限..………………………………………………(4)
(二)监管体制不健全..………………………………………………(4)
(三)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5)
二、对人民币自由化阶段的建议……………………………………..(6)
(一)对本国全部非居民放开B股市场…………………………….. (6)
(二)建立比较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健全的银行体系……………(7)
内 容 摘 要
2008年可能是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化的最佳时机,特别是借奥运这机遇,是中国向世界展现人民币魅力的舞台,人民币自由化是一个令众人关心的问题。国内国外对其深信不疑,但对这一过程的时间长短却不能持统一意见。一旦人民币实行自由化,那么在资本项目下我国对外债的管理也将放开,这样就增加了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本文认为人民币自由兑换不应操之过急,对其给出几点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
人民币完全自由化的最佳时机探讨
关键词: 人民币 金融市场 自由兑换货币 监管
人民币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货币,但最大的问题是还不能自由兑换,作为亚洲共同货币的条件也不具备。对于当前人民币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贬值的问题,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很积极的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在北京表示,人民币实行自由兑换的最佳时机在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之前。这一预测得到了众多人士的响应。不可否认,人民币自由化可以为中国带来许多的利益:首先实现自由兑换将使A、B两股得到更多外币资金的支持,企业融资更加充裕、便利,从而刺激投资的增加:其次,自由兑换使企业外汇风险大为降低,从而提高进出口部门的生产效率,促使国内资源合理配置;再次,本国货币的自由兑换是一国国力的体现,将会被广泛接受,而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再次提升。货币自由化的前景确实是诱人的,并且对中国这样一个不断强大国家来说,实现本国货币的自由兑换只是早晚的事情。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个“早晚”。我们是为了追求这些利益,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硬性规定自由兑换,还是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改革体制,使其水到渠成呢?
毫无疑问,后者应该是实际而理性的选择。以中国目前的情况,近五年之内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不大现实的。
人民币自由兑换不宜过快的原因
第一,受自身实力所限,人民币在短期内不会成为国际支付中的硬通货。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比较集中,与我国对外贸易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占了对外贸易总额的70。1%,而且几乎都是发达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地区。根据外汇交易的不对称规则,双方交易将使用强势货币。如表中所列,除了马来西亚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地位都比人民币要高。我国与他们交易时,多数只能以对方国家货币结算,这就极大的限制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因此,我国企业就不能在国际贸易中以本币进行交易,不能将外汇风险转嫁,也就没法得到外汇风险降低的好处。这样的自由兑换只会使投机增加,而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国家
日本
美国
香港
台湾
德国
新加坡
英国
马来西亚
合计
占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877.54
804.84
559.7
323
235
109.3
103.1
94.3
3107.49
所占比例(%)
17.21
15.79
10.98
6.34
4.62
2.14
2.02
1.85
60.95
资料来源:中国外经贸部进出口统计年鉴2001
第二,监管体制不健全。在金融方面,要建立一套全面的金融监管体系,这包括对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经营运行的监管。监管有力的具体体现应为资料收集、信息反映的全面、迅速、及时,数据资料真实可靠,对风险的预测、对问题的迅速反应及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的能力。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还没有达到这种全面性和有效性的要求,提高监管水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国现在虽然对经济项目放开,但实际上仍然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对外汇实行统一管理,所以监管压力很小。实行货币的自由兑换,并不是成立一个监管委员会就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整套体制的建立,完整的监控、预警、反应机制。这不仅仅要求中央银行的能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相关经济体制完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表面上看,这场危机是由国际游资在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上投机所造成的,但实际上,是由于东南亚各国房地产过热,产生巨额泡沫经济,导致汇率被完全高估,从而使得国际游资有机可乘。其症结就在于监管体制不健全,据估计,当时的银行贷款中60%是流向房地产的,整个东南亚空房闲置惊人,但资金还是源源不断流向“建筑业”。假如能对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发生。由此对比我国情况,我们只能说,现在实行人民币自由化的金融风险是巨大的,只会产生更大的危机。
第三,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一旦人民币实行自由化,那么在资本项目下我国对外债的管理也将放开,这样就增加了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比如,当国内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政策,使国内利率提高时,国内银行和企业可以方便的从其他国家金融市场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同时,国际游资也会因国内的高利率而大量涌入,这就削弱了紧缩的效力。反之,当国内为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时,国内、国际资金又因利率低而流向其他国家,这也会使货币政策难以达到目的。而且,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国的利率仍然没有市场化,这样产生的结果是更加不规律和不可预计的。以我国现在的情况为例,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不断调低存贷款利率,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由于利率不是市场决定,所以人为的利率调整总是落后于市场的实际情况。如果现在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就会吸引大量国际游资涌入。连续的通货紧缩,导致实际利率的上升,这样以人民币形式持有的资产是不断升值的。而游资的涌入又导致人民币现期汇率的上升,进而影响我国的出口,降低了国民收入,显然,这种结果是事与愿违的。
综上所述,人民币在短期内完全自由化是不现实的,其过程应该分阶段逐步进行。
对人民币自由化阶段的建议
我国现阶段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放开的内容有两方面:对国内企业对外借债实行总量控制和审批;在证券市场设A、B股,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机构购买外币B股,暂不允许以外币购买A股。根据以上分析,建议人民币自由兑换分三阶段进行。
首先,对本国全部非居民放开B股市场。也就是允许全部非居民以外汇购买B股股票。由于B股的股票种类少,且不允许将外汇兑换成人民币,所以这样既可以防范国际游资的冲击,又可以增加外汇交易、提高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交易可以提高我国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对外汇经营管理的经验,使他们不至于在与国外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幼稚的地位。提高外汇需求则有可能产生在中国的欧洲货币市场。即使不能形成,也会使我国外汇资产有一个量的激增,这使得单单依靠外汇储备来稳定汇率的风险大大降低,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欧盟等国并不需要大量外汇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放开B股市场也意味着B股市场内企业和居民对外融资的放开,这必然使我国的外债增加,所以控制外债规模、完善监管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建立比较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健全的银行体系后,可以放开对非居民间接投资的管制。比如允许其将外币兑换成人民币投资于A股市场。这时,外汇交易将迅速猛增长,对人民币的需求也会猛增。在这一过程下必然要求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假如仍然人为调整利率,时滞效应必然存在,那么套利活动就不可避免,国际游资就会大量涌入,这时的实际利率就更加难以判断了。同时间接融资的放开也对中央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资对人民币的需求将影响货币供给量,这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是不利的,中央银行对货币需求的判断也更困难。因此,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实时监控便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中央银行的监管越完善,金融危机的风险就越低。如果以上放开过程运行得当、过渡良好,那么一个令人期待的结果有可能发生━━━小区域欧洲人民币市场的形成。由于国内对人民币兑换成外币仍然是限制的,对银行也有很多管制,所以外国银行有可能将业务交给在中国境外的外国商业银行分行进行。随着业务量的上升,货币市场也随之形成。这一过程同欧洲美元、英镑市场的形成初期极为类似。他们都是在本国管制较严的情况下银行转向国外盈利而形成的。如果欧洲人民币市场能够形成,将扩大人民币的流通领域,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人民币成为国际支付中的硬通货打下基础。
在完成非居民资本项下的兑换后,居民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需求必然高涨,这种需求自然就推动了过程向第三阶段发展,即对本国居民实行人民币自由兑换。假如上面两个阶段实施的很好,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必然有一个大的提高,汇率、利率也应该达到合理的水平。人们的心理将会更加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放开外汇管制,不会引起对外汇的挤兑,没有人民币贬值的风险。所以这时人民币自由化是合理的。但是也只有到这一阶段,我国的银行才真正和国际完全接轨,将直接面对全面挑战,这无疑是对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又一次考验。
综上所述,人民币的自由化无疑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一个长远目标,要在短期之内完成人民币的自由化是不现实的。前总理朱鎔基也说过要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方面的可自由兑换,必须有足够的监管能力,我们在这一方面目前条件还不具备,中国要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还要走很长的路。正所谓欲速则不达,任何不成熟的规定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目前中国人民币自由化的突出问题是监管。人民币自由兑换监管要先行。因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使得外汇监管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目前存在的是大量的直接管理措施,存在着因外汇业务的不断发展造成的管理措施的不稳定性。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后,监管将不能直接干预国内、国外金融机构在境内的日常业务活动,同时金融机构数量增加,竞争激烈,新的金融工具和品种大量涌现,监管的难度大大增加。当前我们应当积极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外汇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央行和外汇局的监管职能,建立完善规范的对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的年检制度、金融机构定期自查报告。所以说高效和稳健的金融监管是当务之急。
参 考 文 献
[1]孟龙. 金融监管国际化[M].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2]王广宇. 个人外汇买卖实务[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3]陈岱孙. 近现代货币与金融管理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7
[4]中国外经贸部进出口统计年鉴:2001
[5]刘舒年. 国际金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