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难点
(一)前后台关系不分,平行横向制衡缺乏
(二)信贷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行为不规范
(三)贷款监测手段落后,信贷电子化水平低
(四)责、权、利不落实,激励机制缺乏
二、应对策略
( 一)、建立贷前窥险、贷时避险、贷后监险的新的防范机制
( 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必须在考核体系上加大资产质量指标的权重
( 三)、提高资产质量必须提高人的质量,在控制不良资产上关键是用好人
内 容 摘 要
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实行了贷款管理责任制、审贷分离、分级审批、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大额借款人驻厂信贷员制度等,但纵观目前信贷运行管理的现状,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苦苦思考的一个严峻的现实课题。完善信贷运行管理机制,规范信贷经营行为,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治本之策。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难点和对策研究
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实行了贷款管理责任制、审贷分离、分级审批、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大额借款人驻厂信贷员制度等,但纵观目前信贷运行管理的现状,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苦苦思考的一个严峻的现实课题。完善信贷运行管理机制,规范信贷经营行为,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治本之策。
一、难点
(一)前后台关系不分,平行横向制衡缺乏
目前实行的信贷岗位分离虽然有助于解决信贷业务的制衡问题,但由于信贷管理(审查)部门在贷款决策前也接触客户,信贷部门自己监督检查自己,没有明确划分前后台关系、执行与监督的关系。导致客户贷款不是先找信贷员,而是先找行长,找信贷管理部门负责人,一旦行长(主任)拍板同意贷款,信贷员无法抗衡,只是按领导的要求去履行调查的形式。久而久之,信贷员也失去了认真履行调查职责的积极性,工作不积极,不主动,遇到问题向上推,成为办办手续的发放员而已。因此目前的审贷分离岗位制约实际流于形式,不仅表现在一家行内部信贷员——— 主任———信贷部门负责人———贷审会———行长的制约不落实,而且上级行对下级行的制约也比较乏力,上级行对下级行进行信贷授权,主要是以审批权限为主,不能有效防止下级行贷款中“化整为零”的现象;上级行对下级行的某家信贷企业授信控制,形式是对下级行授权的特定调整,实质是对具体企业贷款的总体审批,对超授信的审批往往只能以下级行提供的呈报材料进行决策,有多少可信度不得而知。再一个表现是信贷内部监督缺乏及时有效性,只是由信贷部门自上而下对信贷工作进行检查,由于情况不了解,侧重于规范化检查,对贷款决策过程的内部监督往往不能同步进行,往往是一笔贷款出现了问题,才回过头来去寻找原因,这种监督常常于事无补。
(二)信贷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行为不规范
管理的中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决策所带来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因信贷决策机制不完善,信贷决策行为不规范,出现的贷款暗箱操作、逆程序操作等情况,给信贷资产质量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在实际中,主要表现为:1、 各级决策者提前介入贷款程序。2、贷审会与行长负责制关系未妥善处理好, 往往以集体审议代替集体决策,议事规则不完善,决策者是行长一个人还是全体成员关系未搞清,如果全体成员都负责,那么应承担责任的比例多少又不明确。3、对决策行为、 决策结果的审计缺乏,只是在离任或连续二年任期后进行责任稽核,由于这些稽核涉及面广,内容多,不可能对其决策的贷款详细审计,分清责任,往往一笔带过,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贷款监测手段落后,信贷电子化水平低
现在对信贷资产质量的监测主要依据传统的“一逾两呆”,它仅从合同履行的现实状况出发,对于影响和导致合同不能正常履行的因素缺乏了解和分析。因此,在贷款管理实践中,往往是一笔分期偿还的贷款,到期无力偿还的部分计入逾期贷款,而未到期的贷款仍作为正常贷款,这显然低估了贷款的实际风险,不利于盘活存量,化解信贷资产实际风险。再者,要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必须挖掘对银行经营最有潜在价值的客户对象,这就需要通过对各种反映客户关系的数据和非数据信息的深挖,对客户盈利性、风险度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定量分析,才能更好地调整客户结构。但目前贷款管理信息系统未建立,信息不对称普遍,客户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骗取贷款现象时有发生,贷款管理靠的是手工台帐,信贷员也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市场调查、客户分析,客户与银行信息不对称,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不能及时真实了解,或仅从客户单方面了解,银行无法得到企业的完全的情况。信贷员对在信贷管理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业务信息、行业、产业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等缺乏综合能力,借助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手段,凭经验办事,劳动强度大,且疲于应付各种报表,统计水份大,效率不高,缺乏计算机辅助技术以及与客户之间的信息联结,电子化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决策水平低。
(四)责、权、利不落实,激励机制缺乏
当前信贷管理中激励机制缺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职责不明,信贷员的责任与权利、利益不对称,信贷管理人员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与劳动报酬没有很好挂钩,贷款质量好、贡献大的人员在经济利益、荣誉等方面没有更多的体现,不利于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二是信贷管理权限没有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普遍地只是根据现有信贷资产的状况,分别授予不同决策人不同的信贷决?
二、应对策略
( 一)、建立贷前窥险、贷时避险、贷后监险的新的防范机制
1、贷前风险控制要建立在对申贷客户分类的基础上,对优质客户按照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现行的规章制度实施管理,努力发展基本客户群体。对长期往来的效益好、信誉优、现金流量大的优质大户,甚至可以简化贷款资料,缩短贷款审批时间,好事快办。对尚不具备实力的“小户、新户”等类型的申贷客户,必须慎之又慎,这些客户也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重灾区。对这类客户,在满足商业银行贷款的一般原则的前提下,我认为:一是要求申贷客户的法定代表人以自己的房产、车辆、有价证券等有价值的财产作为抵押并办妥登记过户手续,把借款方法定代表人的财产直接与银行资产保障捆在一起,能有效防止、控制其骗贷、转贷、吞贷。二是银行坚持经办此类业务的责任人要按个人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抵押金,专户存储,计付利息;贷款本息收回后及时返还。三是要求借款人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还贷准备金,专户存储;或者在存储一定比例的还贷保证金的前提下才能放贷,真正将还贷资金来源落到实处。
2、贷时风险预警就是要建立反应快速、分层预警的不良资产警示体系,及时检讨不良资产的发生、发展的成因和动态,以利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对不良资产“早发现,早控制”。花旗银行建立“Windows-on-Risk”风险控制模型,在1997年初发出警讯,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几个月就大幅削减其在亚洲国家的风险敞口,成功地控制了资产损失。西方商业银行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建立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预警系统要分层次展开,总行要监控折人民币500万元以上的资产动态;分行要监控折人民币100万元以上的资产动态,对不良资产增幅高或增加额大的行处,及时发出黄色或红色警讯,敦促经办行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上级行迅速收紧对其授权。
3、贷款风险认定是一个现实的,比较棘手的难题,贷款逾期以至出现风险乃至损失,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贷款五级分类的损失类贷款责任认定报告也是游离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市场发生变化等理由之间,对责任是认而不定,更无切肤之痛。面对活生生的事实,必须成立权威性高、专业性强,能够客观、公正、全面认定不良资产责任的权威机构,或称不良资产责任认定委员会,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和责任程度、责任主次进行认定,以此作为对不良资产责任人进行处罚的依据。
( 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必须在考核体系上加大资产质量指标的权重
要把资产质量是否提高作为检验各层次工作人员业绩好坏的重要标准,从机制上纠正资产营运人员的行为偏差以及短期行为。从商业银行逾期贷款的变化态势而言,资产质量指标甚至比利润指标更为重要,更为现实。考核一个商业银行的机构负责人的业绩,就是要看其任期内业务是否发展了,资产质量是否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指标主要应考核:
1、贷款收回率(含到期和逾期贷款);
2、综合逾期率(单列新增逾期贷款比例,新增逾期贸易融资比例);
3、利息收回率(即收息率或欠息率)。
具体到一个机构,经办客户经理也好,行长、主管也好,任期内如果逾期率上升了,欠息率上升了,任期内新发生的贷款和贸易融资的逾期比例上升了,工作就要大打折扣,其年度考评、晋级就应该受到否决,直至实行岗位禁入。建立简单、明晰、严格的资产质量指标考核体系,要突出加大其在商业银行综合考核中的占分比重,加大信贷资产质量与个人收益挂钩的比例,使从业人员乃至全行上下从思想深处,提高对资产质量重要性、严峻性、长期性的认识。
( 三)、提高资产质量必须提高人的质量,在控制不良资产上关键是用好人
就现实而言,比较可行的途径是适当引进和加大培训相结合;行内岗位交流和行内选拔相结合;资产质量高的行处人员向资产质量差的行处扶贫帮困相结合;新增不良资产多的下岗与控制不良资产效果好的重用相结合;造就“资产质量好的光荣,资产质量差的耻辱”的正气。
信贷资产形成呆滞、呆账甚至流失,除外部原因外,从内因上反思,实质是信贷资金操作环节对人的制约机制不完善的滞后效应。银行贷款是现实的货币资金,也就成为商品生产经营者追逐的目标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得贷款就意味着取得了生产经营的第一动力。在社会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的背景下,贷款一直是人们抢手的特殊商品。长期以来,银行信贷操作的调查、批准、发放、入账、展期、回收诸环节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加之贷款个体的复杂性,贷前难有科学的量化尺度,这些都给不良资产的产生埋下隐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银行委员会编著的《银行审计》中指出:“不适当的信贷发放程序,内幕经济业务都可能导致贷款出现风险”。因此,提高资产从业人员的质量,在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业务素质的提高,一手抓思想素质的提高的同时,还应该在信贷操作的调查、审批、回收诸环节的岗位分离和责任追究上完善监控和管理,努力实现银行资产投放和分布的公开、透明、优化、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