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幼儿心理,从正确评价入手
孩子其实是很脆弱的,孩子有一颗玻璃心。这颗脆弱的心承载太多的来自父母的负面语言,将会碎裂成无数的自卑因素,刺伤自己。谁也不喜欢总是受父母的数落、指责。孩子是越表扬越上进,越批评越下滑。说你行,你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少抓住无关大局的小缺点大做文章。当然表扬也有方法,有也度,全看家长去把握了。
教育者首先应做到对每个幼儿都了解,特别是对有自卑感的幼儿,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正确评价他们,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对他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应有正确评价,多表扬鼓励,指出不足,下次提高改进,不要轻易地否定轻视,即便是全错了,也应用一种不伤害的语言引导他。如“你很聪明很漂亮很能干”;“这样做不正确”,“再来一次”,“仔细想想”,“改进一下方法一定能做对或一定能做好”。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孩子发挥其闪光点,认为自己能行,一定能行,自己不是个笨孩子而增强了自信心。对孩子要有耐心,如果孩子一错再错,应给孩子指出怎样错的,耐心帮助想办法或和孩子一起做,这样效果会更好,千万不可用“笨蛋真蠢或没出息”等消极语言来取笑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自卑感。
(二)诱导、启发、肯定成绩
对于自卑感的幼儿,往往一件事做不好就自卑,认为自己不行。教育者要通过心理暗示帮助幼儿建立自强、自信的良好形象。例如,乐乐在画画时,总也画不好,他就有自卑感,认为自己不行,甚至怕老师批评、怕小朋友瞧不起自己。我就采取了间接诱导、启发的方式引导他,让他明白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做就成,只要努力,动手去画,认真去画,这样对自己来说就是一个进步。长此以往,你肯定会有不小的进步。当然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诱导幼儿学习要耐心,并对幼儿做出的成绩给予肯定,在表扬时再告诉他下次如果哪里改一下,你就会有更大的进步,孩子是会快乐的接受的。
此外,要放低标准,给孩子减压。家长不要总盯着成绩不放,要重过程不重结果。因为孩子的发展潜力还很大,一时的退步不等于以后不进步,也许孩子的起跑点比较低,但能说终点站他一定落后于别人吗?所以,家长要从长计,不要把目光锁定在眼前,只要孩子尽力了,就得理解和宽容。不要期望值太高,去追求完美无缺,孩子不可能样样出色。不能抱有买彩票的心理,赢了再赢是不可能的,要淡化自己的分数观,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拿孩子与其他人对比,以伤孩子的自尊。
(三)提高自卑幼儿的“地位”
成功是非常鼓舞人的,而对于怯懦、自卑承受能力较差及残伤儿来说,获得成功的机会较少,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抛头露面”的机会,鼓励他们参加有竞争性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孩子的每次成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要给予肯定鼓励,使孩子增强自信心。有一些特殊任务,特意让自卑心理严重的孩子去做。我班原有一位口吃孩子,平时不爱说话,做什么事都怕,老师让他管理玩具。他很听话,管得很认真,对管理玩具认真负责,把小朋友扔掉的玩具都捡回来保管好,我及时表扬了他,并告诉他他做其他事情也可以象管玩具一样管的很好。看他满脸的喜悦,我让他去试试。渐渐地他和小朋友也慢慢地交谈起来,并逐渐改掉自己不爱说话和口吃的毛病。老师告诉小朋友主动和他玩和他一起讲故事,不要笑他。以前的畏惧怕羞的神情没有了,还能主动地帮助小朋友收拾玩具和碗筷,当我再交给他任务时,问他能行吗?他自己就说我能行。
(四)教师注意自身心理健康,帮助幼儿克服自卑感
教师的不良心理状况,往往会引发对幼儿教育方法的失当,教师情绪好时对孩子无原则地适就、容忍,情绪不愉快时对孩子的态度粗暴生硬,这样的教育方法会导致幼儿产生心理障碍,失去信心。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应特别注意提高自我修养。
幼儿教师一方面要克服自己的不健康心理,对幼儿付出教师之爱;另一方面要帮助幼儿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对于幼儿来说,自我意识还未充分发展,不具备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因而长时间的紧张会使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生紊乱,因而相应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机体反应,这都属幼儿早期心理障碍。对这种心理障碍不是吃药打针所治好的,唯一有效的措施是着力排除儿童心理负担,当然具体方法要因人而异,其关键在于教师人家和互相配合好,细心观察了解,找到真到的心理症结,帮助幼儿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教师应努力找到孩子的长处和优势,那怕是一点点,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教师认识到任何一个人都有长处短处,不必为自己的短处而自卑,对于短处可以通过补偿的方法来加以弥补,引导孩子投入补偿的训练,并告诉孩子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什么都会成功,也会有失败,关键是成功了不能骄傲自满,认为自己了不起;失败了也不能气馁,对于失败要找出原因,加倍努力,争取以后的胜利。
(五)小结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胆怯是一种情绪。每个人都有过胆怯的经历,只是胆怯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不一样而已。所谓“幼儿的胆怯心理”具体表现为: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做事犹豫不决,畏缩不前,不愿抛头露面,不愿与同伴交往,遇到陌生的人或环境不知所措等。胆怯的幼儿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性格孤僻,常常令我们无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及早察觉幼儿的胆怯心理,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帮助幼儿克服胆怯心理,树立自信力,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结束语
对于儿童阶段产生的自卑心理,幼儿教育专家认为,只要注意纠正,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而不注意调控,少数幼儿会变得更加孤僻、懦弱、缺乏自信心。因此,家长如发现幼儿有自卑表现时,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既要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达程中难免发生错误,做到对幼儿不一味地责备、训斥,同时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独立“闯世界”。只要孩子有了成功和进步,即使只是很小的一点,就及时对其表扬,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价值,培养自信心。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积极的接纳、尊重儿童固然重要,内在的实力、能力更是自信最可靠的根基。因此了解孩子的弱点和优势,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获得能力,获得成功感,克服自卑心理是及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林明新,王磊.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6-22
[2]胡小英.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7:50-62
[3]徐凤娇,邓瑞姣.流动儿童自卑感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7(03)
[4]薛爱英.赏识性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教育评论,2017(01)
[5]邹萍,杨丽珠.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相关特质发展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03)
[6]杨丽珠,王娥蕊.大班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5(04)
[7]李长岷,刘邦惠.幼儿自尊心和自卑感发展的调查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17(01)
[8]陈琴.幼儿自卑感产生的原因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6(05)
[9]郦裴能,张秀霞,苏莲琴,张文碧,黄剑蓉.幼儿自信心、竞争性、独立性、交往能力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7(03)
[10]杨冬雪.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学园,2015(04)
[11]殷梦娇.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其指导策略[J].快乐阅读,2015(02)
[12]宋惠红.还幼儿一个阳光心情——如何让幼儿适度宣泄消极情绪[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05)
[13]燕国材,卞军凤,臧苗苗.中西两种行为动力的比较评析[J].心理科学,2017(04)
[14]宁娴.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社会情感的个人[J].教学与管理,2016(13)
学前儿童自卑情绪情感发展研究(三)相关范文